本报记者 苏 烽 通讯员 天组宣
时值5月,初夏的天峻草原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伴随着雨季的来临,一种被当地称为“黄蘑菇”的菌类作物在青青草场和石山的平缓地带破土而出,因其肉质肥厚、细嫩脆鲜、营养丰富的特性成为当地受宠的“天然食材”。
37岁的豆桑加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阳康乡恰浩尔村的牧民,每年雨季到来时,他便和村里人结伴到草地山涧寻找黄蘑菇的身影。“每斤差不多35块钱左右,雨水好的话能到40元。”靠着黄蘑菇采收,每个月下来光是采收黄蘑菇的收入最高便能达到2万多元。
黄蘑菇可观的经济效益,吸引着众多当地农牧民群众应季抢收。然而,黄蘑菇存在采摘期短、常温难以贮存等问题,即便是像豆桑加这样有几年采摘经验的老手来说,也只有将采收的新鲜蘑菇兜售给商贩这一种选择。
“有时候雨水好的时候,蘑菇采多了,就只能自己吃了。”豆桑加说,虽然每年能通过采收蘑菇赚取额外的收入,但是由于季节限制,每年只有夏秋雨季过后的短短一两个月,好多人都是碰碰运气。
草原上金灿灿的黄蘑菇,不仅吸引着当地群众,也让正在为推动阳康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求产业促进发展犯难的华庆看到了机遇。
“能不能把黄蘑菇实现规模化采摘、储存和销售,延伸产业链条,依托黄蘑菇实现富民增收?”时任阳康乡党委书记的华庆在那段时间走基层、跑调研,到处学经验、找法子,有一次到恰浩尔村下乡的时候,看到许多牧民拿着袋子兜售黄蘑菇的场景后,心里便有了这个想法。
瞅准这一机遇,说干就干。2020年,在华庆东奔西走的努力下,阳康乡争取了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项目资金50万元,实施了恰浩尔村黄蘑菇烘干加工项目,通过采购烘干机、包装机等设备,成功建设了一间黄蘑菇加工厂房,并将采购的黄蘑菇进行烘干加工后真空包装出售。
从调研、打报告、招投标,再到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恰浩尔村黄蘑菇烘干加工项目很快就落地了。但让华庆犯难的是,虽然工厂和设备都齐全了,但是却没有合适的人来经营管理。
没有人才怎么办?那就通过招聘的方式广纳人才,就在这一年,阳康乡通过聘请从事多年畜牧经营的多日吉加担任朗清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阳康乡的黄蘑菇产业序幕就此拉开。
5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天峻县扶贫产业园的黄蘑菇加工厂里,虽然还未到黄蘑菇采收的集中时节,但在货柜上依旧摆放着各类加工好的黄蘑菇产品。忙着整理货柜的赛尔娘村村民拉毛卓玛说:“没想到还能靠黄蘑菇找到工作,现在不出去打工每个月就有2000块的工资,太好了!”
小小的黄蘑菇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阳康乡乡长叶西卓玛边走边说:“2021年我们通过少许烘干实验,每7.1斤新鲜黄蘑菇可以烘干出1斤黄蘑菇,根据现有设备,每天可以烘干3000斤黄蘑菇,项目建成投产后,能够带动15名本地牧民担任工厂车间工人,从事收购、运输物流、装卸、倒包、码垛以及产品运输等工作,实现每人每年增收3万余元。”
2021年阳康乡争取并整合175万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援青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对原有厂房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的黄蘑菇加工厂房面积386.2平方米,包括前处理车间、车间、保鲜库、烘干车间、包装车间、成品库、化验室,同时配备了黄蘑菇烘干机、切块机、清洗机、封口机等设备,达到了食品级净化车间标准。
“我们从牧民手里采购的黄蘑菇及时完成清洗、晾晒、烘干包装后进行销售,以前大家只有夏天才能吃到黄蘑菇,现在把黄蘑菇加工好了,不仅可以长期保存食用,还可以把咱们的特产销售到各地。”多日吉加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说,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加工厂已经形成了集黄蘑菇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等过段时间SC认证手续办下来,生产的黄蘑菇酱等特色产品就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啦!
谈起黄蘑菇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叶西卓玛胸有成竹,她说:“阳康乡政府将进一步和电商服务中心展开合作,通过‘互联网+’的线上运营模式拓展黄蘑菇销路,同时积极参加省州层面举办的产品展销会,让更多人知道黄蘑菇这一牧区特色食品,逐步打开外销渠道。”
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