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临床科研团队发现,ICL(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晶体的尺寸和植入径向对远期安全性非常重要,并证实调整ICL植入径向可获得理想拱高,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相关研究已在《白内障与屈光外科》上发表。
ICL是治疗近视尤其是矫正高度近视的代表技术。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需要切削角膜,而是通过将柔软的眼内镜即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眼内,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高清、微创和可逆是其重要特点。
“但手术安全、成功与否,与植入ICL眼内镜的拱高密切相关。”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周行涛说。
眼内镜植入后,其与自身透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称为拱高,是术后评估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因为ICL镜片为预先制作,术前检查后,医生会选取合适的镜片植入患者眼内,但由于眼部结构的复杂多样性、眼内结构与眼外测量之间的个体差异,会出现预测性偏差。
该团队回顾了6年间10258例ICL病例,发现术后需行调整手术的仅22例,多为眼后房形态结构个体差异导致拱高过高或散光残留,而通过调位、更换ICL直径及个性化调整ICL植入径向后,所有术眼均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及安全稳定的理想拱高。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深入探讨拱高相关因素,预先个性化设计ICL植入的最佳径向,最终找到ICL近视手术的最佳位置密钥。(张双虎 黄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7/j.jcrs.0000000000000950
近视